近年来以丰田汽车为首的跨国公司推崇“零库存”、低成本运营模式,在供应链良性运转的情况下获得了较高的成本效益。然而,近日爆发的日本大地震却震断了汽车、电子等行业的全球产业链,暴露出这一经营模式的潜在风险。目前,包括美国、日本在内的多家大型汽车生产商和IT企业出现元件供应不足,一些厂商更被迫停产,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引发业界反思。
汽车业受灾严重
日本东北部近日遭遇9.0级地震的袭击,强震引发了海啸,导致该国大范围的公路网络、港口、铁路、机场、供电站以及其他基础设施遭受严重损坏。不仅如此,因地震导致的核泄漏事件使得日本的困境雪上加霜。很多汽车厂商和科技公司来自灾区的零部件供应被切断,有些企业不得不停止或减缓生产活动。
汽车制造商斯巴鲁公司已经取消其北美唯一工厂的加班。丰田公司也取消了其10家北美工厂加班和周六的生产任务。这两家公司正在努力确保现有的供应。在此次地震中受损的汽车厂商中有一家位于日本宫城县,这家企业为丰田普锐斯、凯美瑞和雷克萨斯混合动力车供应混合电池的组成部件,目前还不清楚其何时开始重新运转。
一些日本供应商的工厂即使没有受到地震冲击,也难以维持供应线不受影响。美国福特公司由一家日本厂商为其供应旗下福星、翼虎、MKZ等混合动力汽车所需的电池。这家工厂并未受到地震影响,但交通和运输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福特开始着手寻求替代供应商,同时考虑在海运受阻的情况下改用空运。“所有事情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改变”,福特公司发言人托德纺嵘怠?/P>
丰田公司说,每辆丰田车一般拥有两3万个零部件,来自约600个供应商。而这些供应商还有其下游供应商,依赖数百家公司为其提供原材料和各种配件。另外,虽然汽车本身有很多零部件是可互换的,像各种管子、螺母和螺栓之类。但是一些特定款型的汽车甚至有几千个专门定制的部件,每个车的方向盘、座椅、后视镜可能都不相同。底特律的汽车重组公司康威麦肯齐公司执行董事弗雷德坊舭菘怂担词鼓芄换竦?8%的部件,整辆车的制造仍无法完工。况且许多汽车零部件都有高技术含量,不是那么容易复制的。
芯片供应深受影响
这场灾难也打击了日本芯片供应商,从洗衣机、电视机到iPad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工厂关闭、交通受阻让那些依赖日本芯片业的公司产业链风险暴露出来。日本半导体巨头东芝和瑞萨电子公司因地震影响已暂时关闭生产设施。很多电子公司正试图评估供应中断的损失。惠普新任首席执行官李艾科表示,惠普公司在日本的生产设施“或多或少完整”,但将需要较长时间搞清楚其供应商网络的受损程度。由于恐惧短缺,芯片价格已经暴涨。NAND闪存是一种常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内存芯片,分析师称该芯片的价格灾后已经飙升10%以上。
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供应链相当复杂,有些手机有几十个芯片。以苹果iPad为例,这一颇受市场欢迎的IT产品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零部件。专业机构指出,Wi-Fi版本的iPad的存储芯片来自东芝,控制通信的芯片来加州,内存来自韩国三星电子,达拉斯的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则为其生产用于触摸屏的芯片。这些只是该设备主要的半导体装置。还有许多具有其他功能的芯片来自世界各地的公司。该设备的内部构造显示出苹果必须与世界各地的供应商保持高度协调,才能确保有足够的零部件供应用于生产。由于东芝是地震后被迫关闭工厂的公司之一,市场传闻地震可能引发苹果的芯片供应中断和iPad发货延迟。
市场研究公司HIS iSuppli估计,日本是世界最大的用于制造半导体芯片的纯硅供应商,其供应约占世界总量的60%。巴克莱资本分析师在一份致投资者的文件中表示,短缺会严重影响世界主要芯片消费者,如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英特尔和德州仪器。
大地震震裂全球产业链
日本大地震暴露出当前全球产业链存在的问题。许多公司为了节约成本,保持低库存,为企业带来了较大风险。一旦供应链断裂,企业将无法维持生产。正如杨百翰大学全球供应链管理专业教授斯坦利犯H刂赋觯骸暗逼笠倒岢咕蚧铰裕凳┤蚧街枋保峒资艿焦┯α粗卸系挠跋臁!?/P>
此前世界各地的汽车制造商试图复制日本汽车制造系统,其核心就是低库存和高成本收益。这建立在汽车制造商和其各种零部件供应商所构成的严密的产业链条的基础上。但是,如果这条产业链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生产线可能在几个小时内被迫关闭。
在过去的20年中,跨国公司已经建立了严格管理、遍布全球的供应链。这些供应链将世界各地的业务连接起来,体现了更大程度上的全球化。公司已将库存保持在最低限度以降低成本。许多人依靠所谓“刚刚好时间”的管理以快速将供应与销售相匹配。
但是,已有历史证明,集约且分布广泛的供应链使跨国公司更易受到供应冲击。2001年“9?1”事件一度造成了全球运输的冻结,2003年的SARS疫情影响到中国南部的生产,去年冰岛火山喷发使整个欧洲的空中交通停止,而现在另一场灾难所带来的相似影响正在日本上演。
斯坦利犯H刂赋觯绻疽部贾匦滤伎纪耆览等蚬┯α词欠衩髦恰?000年后,一些美国公司开始将一些工厂从中国搬到墨西哥。这样既可获得更为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又不必跨越海洋。他认为这种所谓的“近采购”模式将在日本灾后日趋广泛。 更多新鲜资讯 尽在 - 新流网中国物流门户网站第一品牌www.56sun.net 物流网站建设请找 - 新流网中国物流网站建设运营第一品牌www.56sun.cn |